学术新探:由“肺、胆为将军”看中医学的隐喻特征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5-05 19:02:33浏览次数:

学术新探:由“肺、胆为将军”看中医学的隐喻特征

课程名称:中医藏象学说——五脏“肝”

课程目标:知识层面:“肝为将军之官”是当今中医学的主流观点,最近的一篇研究文献详细考察了《张仲景五脏论》《备急千金要方》《华氏中藏经》等医籍,发现肺脏和胆腑也被喻作“将军”,充实现有的知识体系;发展层面:脏腑功能与官职相对应,较著名的是《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中医学脏腑功能的认识。新考证结果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探究观点背后的历史动因,同时亦可帮助同学们提供文献研究的新思路。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探索求真;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特色

中国古人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多种官职相联系的做法,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植根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潮。等级秩序的差异规定了职能分工的不同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形态,思维模式从社会政治领域映射到技术理论,这或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常见路径。《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的“肝为将军之官”长期以来是中医学认识肝脏生理功能的经典表述之一,但是近有一篇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南北朝至宋朝,肝并不是唯一的“将军”,肺脏和胆脏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担当起“将军”的职能。

本次课程的思政元素重点围绕:1.原作者提出的新观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将军”职能和社会地位变化的历史原因,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对医学理论的影响,以此来启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不能局限于中医学的自身理论,而是应当结合其他学科、多重视角来研究;2.中医学的隐喻特征实则是一种经典的思维模式,但是也要注意这种联系模式有时具有随意性的缺点,在实际的临床过程中要做到“辨证”与“辩证”的结合。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设计】

一、医学典籍中的“授职”变迁

据学者研究,五脏六腑中承担过“将军”职能的有肝、肺、胆,相关医籍多集中在南北朝至宋朝,其中不同朝代“将军”的社会地位和职能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1]。战乱频繁,尚武崇战的政权通常将军事放置于重要位置,故“将军”的社会地位显赫;而政治较为安定、经济发达,重文轻物的朝代往往“将军”的地位较低,在此将有关内容简单罗列如下。

书名

大致成书年代

将军之官

现实职能

《张仲景五脏论》

南北朝后期至唐初

指挥军队、前线征战

《备急千金要方》

唐朝

肺、肝:上将军

胆:将军

弱化征战功能

强化宿卫、礼仪功能

《华氏中藏经》

北宋

肺:上将军

胆:将军

边缘化的虚衔

名不副实

虽然不同朝代的将军职官的社会地位几经变迁,但是在尚武的南北朝“肺脏”又如何成为重要的“将军之官”呢?在南北朝,战争频发,征战不断,将军往往靠前指挥,率领军队冲击敌军,保护后方。这恰与肺脏的生理功能相适应,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外邪入侵首犯皮毛,其次传肺,肺系是人体的首要防线,故承担着“将军”的称谓。到了唐朝,肺成为“上将军”,其等级相较“将军”更高,由于唐早期至安史之乱前没有特大军事事件发生,故高级军官主要负责首都保卫、仪仗礼仪的职能。再到宋朝,由于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将军的军事职能遭到严重削弱,其官职更多是为安置皇亲,奖赏鼓励之用,重在礼饰作用,如《华氏中藏经》云:“肺者……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华盖”一则凸显君王地位,二则可以避雨挡风,暗含卫护之功。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与肺的解剖位置相近,心、肺二脏唇齿相依,肺居君主之旁,既反映了肺的地位之高,又显示了肺与心在生理功能上多有配合。

“胆”从唐朝始成为“将军”,在地位上低于“肝”、“肺”,其主贮藏胆汁、主决断,在现实中将军需要服从“上将军”的指令,才能在作战中协同配合,在日常的礼仪护卫中步调一致。到了宋朝,“上将军”成为虚职,但尚为统治者安抚近亲,优待闲置武官的职称,其社会地位仍较高;而“将军”作为武官系统的代表则更加边缘化,这又恰与腑在藏象系统中的地位相似。

综上,在这样一段时间内,一些医家基于脏腑生理功能的传统认识,通过不同视角赋予“肺”、“肝”、“胆”以新的内涵。这种内涵的映射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通过脏腑“官职”的变化,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是与经济政治生活相联系的。但是这种尝试并未得到广泛采纳,更未得到流传,其主要还是因为《黄帝内经》的“十二官”理论影响甚大,且已得到广泛认可,新的理论虽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具备合理性,但随着后世政治局势的变化,武官地位的再次提升,又打破了当时的设置条件。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隐喻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认为,隐喻是在始源域熟悉具体的概念与目标域抽象陌生的概念之间建立新的映射关系,促进认识抽象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划分为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2]

图1 “隐喻”的模式图

隐喻既是一种思维模式,亦是一种有效的说理工具。就中医藏象学说而言,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藏象的生理特性与生理功能的认识和表述只能借助于周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图景。隐喻首先需要设立“目标域”,“目标域”即人们意图输出的理念指向,可以包含抽象的概念或是不便于直接用语言表述的事物;有了“目标域”这个靶子,人们可以提取“目标域”中的一般性规律,和自己熟悉的具象事物进行人工比对,若二者具有共性,则可以产生“映射”,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例如本节讨论的中医脏腑概念和古代官职的联系,就是一种典型的隐喻模式。

隐喻不但应用于中医学中,在中国古代科技中也广泛应用,例如天文学中的“浑天说”、“盖天说”和宣夜说”都体现出隐喻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古人的“取象比类”法是隐喻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取象比类的应用也要注意其局限性。有学者指出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法是“受限的隐喻映射”[3],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此及彼的阐述模式,以熟知阐述陌生,论证已有见解,这可以发挥隐喻的修辞功能,使得将复杂的概念具体化,利于知识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二是由此及彼的认知模式,从已知推导未知,从而获得新知识,类似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后者若被不加限制地滥用,则会导致许多具有主观臆测性和牵强附会的结论,例如古代炼丹术士就是希望通过外在坚固之物练就自身不朽之躯,当然这种做法已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故在现实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取象比类”方法的应用,尤其是在药物性味认识方面,既要阅读古籍文献,也要了解现代药理研究,以保障用药安全,实现合理用药。

三、总结

中医药理论历经千年,其形成、发展、完善是一个以继承为主体,修正为辅的过程,在中国古代社会“厚古薄今”是学术发展的一大特点,这或与中国古代以儒学为正统地位的学术体系有关。“肺、胆为将军”是近来中医学文献研究较为新颖的一个成果,以小见大可以看到一定历史时期内古代社会背景变化带来的多重效应。

本次课程希望通过这一不同于教材的“新观点”,启发同学们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带着问题,带着批判性思维,从多重角度来考察基础理论中的观点乃至难点。同时,脏腑功能与古代官职的映射,也体现了古人关心现实政治的特点。传承发展中医药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同学们既要学习好本专业知识,亦要树立公共参与的意识,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以积极适应社会变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参考文献:

[1]. 倪奇,贾春华,赖敏.中医隐喻:肺、胆因何成“将军”[J].中医药文化,2024,19(04):341-347.

[2]. 陈嘉文,胡亦琳,江雪华,等.中医医学术语空间隐喻的心理现实性与匹配效应[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94-200.

[3]. 石勇.中医取象比类与概念隐喻理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07):2893-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