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第二课堂思政 >> 学生作品 >> 正文

方剂配伍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践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3-16 17:56:14浏览次数:

作品名称:方剂配伍课程中的思政育人践行

参赛者姓名:乔佳乐、王岚岚

一、案例综述

(一)课程名称

方剂配伍与现代研究

(二)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进一步阐释方剂配伍的内涵,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方剂的基本配伍理论,对常见疾病进行常见的药物配伍,并以此为契机理解个体角色不同、职能分工不同但是能够在一个团体中团结一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最终实现目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掌握药物配伍,治疗疾病,体会医者仁心;体会发挥自身特点,团结合作办大事的理念。

(三)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本次课堂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将个人的角色放在振兴中医药发展之中,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学校、社会、国家等不同的层面找到自己的定位,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锻炼协调能力,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

(四)案例意义

同学们充分参与课堂,体会课堂,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团结一致报效祖国的价值观。

二、案例内容

(一)课程开始之前,任课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且在课程最后请学生回答:方剂配伍与团结合作有何关系?医古文中“大医精诚”,精诚二字作何解释?

(二)课程正式开始,先引出方剂、方剂学、方剂配伍的具体内涵等内容。

如方剂配伍:即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的用药形式。

继而引出具体的常见配伍形式并加以解释:相须、相使、相恶、相反等。

(三)引出本课较为重要的内容,即方剂的组成结构:君、臣、佐、使。并解释其含义。

以麻黄汤为例,具体阐释君臣佐使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麻黄汤由四味药组成,即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其中麻黄辛温解表,发汗平喘,既可祛在表之邪,又可宣肺平喘,在此方中发挥主要作用,故为君药;桂枝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可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的功用,故为臣药;杏仁肃降肺气,与麻黄宣发肺气相配合,加强宣肺平喘的功效,故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又可缓和麻黄、桂枝的峻烈,使得发汗的同时不伤人体之正气,故为使药。此四药各司其职,有升有降,配伍精妙,使得表寒得散,肺气得宣而诸症除,病则得愈。

(四)由学科内容延伸出思政内容:在校园里可以通过与同学老师合作,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在社会中,可以通过与同事的合作,实现工作上的重大突破;在国家民族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承担自己的责任。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合作,团结一致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角色的特长,为实现目标做出努力。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方剂中配伍的精妙,达到治病救人的目标;从方药之间的配伍治疗疾病类比联想到个体之间的“配伍”是否能够达到一些更宏伟的目标?

举出例子,在学校里学生、老师、校长、门卫、保洁等不同角色互相配合才能使校园正常运转;在工厂中,工人、供应商、经理、销售等不同角色合作,工厂才能持续或得收益......每一剂社会的“方剂”里都有其“君臣佐使”,只有他们的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治病救人”得目标。再如我们的国家,实现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一起努力,众志成城,团结合作。但是我们也需要一个伟大的“君药”,一个领路人,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我们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

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一段话“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作用、性味归经等不相同中药之间的配伍要达成治疗某一疾病的目的;千千万万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中华儿女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要达成实现中国梦的目的。这两者之间,正是将方剂学这门课程和思政内容联系起来的一个具体案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可以树立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使学生思考个人与团体、个人梦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

(五)最后,请同学们回答自己对课程开始时所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大家展开讨论,最终鼓励每位同学写下自己的感想与展望,并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治病救人、团结合作、实现中国梦等具体内容。选取优秀的思想感悟,在班级展出,鼓励学生们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碰撞、交流。

三、思政点睛

1. 思政内容取材于学科内容,比如医古文的“大医精诚”一文,既是课程学习的重点认识内容,又是最好的思政素材;引用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从国家层面给出例证。将思政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相融合,思政内容与课程学习重点相融合,思政不脱离课程而存在。

2. 思政工作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开始即提出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最终由学生讨论,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展望,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思政内容。将思政成果的展示,使课程思政成果在班级班风、甚至学校学风建设中加以应用,使学生们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成长”的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