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佗医学,推动健康发展
——以华佗夹脊穴理论创新发展为例
吴昊晟(2023级中医学科博班)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动中医药科研和创新。”
今年9月24日,有幸来到亳州华祖庵祭奠神医华佗,庙宇外双狮雄踞,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衬着庵外“华祖庵”三个遒劲的大字,踏进院内,殿内供奉着华佗塑像,以纪念着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华佗,虽时隔千年,但仿佛能看到一个老者龃龉前行,仁心仁术,一生为医疗事业敬业奉献的样子。适才,才发现只有挖掘传承华佗医学,创新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才能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后文以华佗夹脊穴理论创新为例,探讨华佗医学发展新思路,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课程思政案例:
“华佗夹脊穴”,被认为是华佗一派特殊的背俞穴取穴方法。以经典针灸理论文献为核心,并兼及其他文史资料的相关载述,着眼于华佗时期医学特点,分析华佗夹脊穴的成因及认识,并着重探讨该穴不同于常规经穴背后隐含的内涵,尤以华佗夹脊穴“经穴-脏腑相关”构建过程为要。
1. 理论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争芳斗艳,一直到华佗时期,解剖作为医学治疗手段已经比较常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曾有“割皮解肌,决脉解筋”的表述,《汉书·王莽传》也曾记载“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的解剖操作。
华佗,字元华,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在针灸上颇有建树,“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且记载“佗针鬲,随手而差”。并且因其具有丰富的解剖理论和外科经验,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有多则医案记载华佗“刳割破取”、“断肠冲洗”、“缝腹膏摩”,这可能是造就其独特学术理论的来源。
关于华佗夹脊穴的载述,在我国现存著作中仅有零星记载,现存最早且明确提出其定位的著作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1],认为华佗夹脊穴位于去脊一寸的位置;在南朝宋《后汉书·华佗别传》中亦有类似记载“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分”;至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曾记载“依绳下侠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2],但都较为零散。直至日本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诸家取背输法第二》[3](宋、辽时期)中可知华佗夹脊穴实为“背俞穴”,此观点亦被李鼎、黄龙祥等针灸专家所认可[4-5]。
2. 理论内涵
2.1 五体是华佗夹脊穴的结构基础
早期古人所认识的经穴是一种结构经穴,结构是立体的,不止是体表的定位关系,而具有立体层次关系,如脉之现者,肉之陷者,乃至骨空,这使得经穴主治有了结构依据。例如《黄帝明堂经》中对会宗穴的描述“空中一寸有上中下,总为会宗”,使得针刺深度也成为刺法的重要因素。
华佗作为外科鼻祖,拥有丰富的解剖知识,使得其背俞穴取于夹脊处的特殊性,有别于明堂背俞。根据解剖结构来看,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椎小关节、椎间孔、横突间隙的虚空位置。关节交会的虚空之处,又称之为“节之交”,“所言交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故而此处造就了华佗夹脊穴。此处虚空位置不光有骨空(骨),还包括韧带(筋),脊神经、动静脉(脉),肌群(肉),皮肤(皮),共同构成五体立体结构。
在生理上,“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五体共同构建人体的基本结构;在病理上,因“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灵枢·五色》),华佗夹脊穴处的五体立体结构与五脏相应,可通过五体的异常判断五脏的问题,当五脏发生异常时,华佗夹脊穴处揣穴可有异常感觉;在治疗上,五脏气血阴阳失衡,我们可以通过针刺五体,以达到治疗五脏的作用。“病有浮沉,刺有浅深”,针对于五脏不同的病症,古人又利用五体发明了不同层次的刺法,以达到调治五脏的作用,例如《灵枢·官针》中所记载“半刺者……如拔毛状;豹文刺者……中脉为故;关刺者……尽筋上;合谷刺者……针于分肉之间;输刺者……深内之至骨”,有五刺法,刺五体而应五脏之气。故而五体即是组成华佗夹脊穴的结构基础,又是构建华佗夹脊穴-脏腑相关的结构基础。
2.2 血气是华佗夹脊穴的物质基础
经脉的早期认识与人体解剖的血脉是密切相关的,如“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经水》),体现了血气对于经脉的充盈作用。根据古典针灸学理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血气充盈又能濡养筋骨关节,就是常说的“气血行于虚空”[9],血气分布的多少与关节大小及功能复杂成程度正比,越复杂的关节则需要更多血气的濡养。
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是由血气汇聚的关键点。“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灵枢·刺节真邪》),恰好冲脉又行于脊内,冲脉涵蓄十二经脉血气,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故而华佗夹脊穴伴行与最大关节的脊柱和最大的脉冲脉两侧,其气血分布较强。对于上述观点,在华佗的医案中也有所体现,“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三国志·华佗传》),华佗认为血脉应归于脊柱,若血脉不归,则容易发生疾病。华佗夹脊穴由脏腑经络血气输注、汇聚而产生,即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疾病的治疗点,血气是经脉(经穴)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可根据华佗夹脊穴不同表现,判断脏腑血气的虚实,进而发挥功能经穴的作用,调节一身经脉之血行。
2.3 标本、气街是华佗夹脊穴的功能体现
华佗夹脊穴作为“背俞穴”的特殊取法,同样适用于《内经》中“背俞穴”的相应描述,《灵枢·背俞》认为“五脏之俞,出于背”,再次说明了华佗夹脊穴与五脏之间的紧密联系。
标本是经气集中和布散的部位。根据《灵枢·卫气》记载“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强调了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手少阴等阴脉之标出于“背俞”,构建了华佗夹脊穴与脏腑的上下(本和标)、内外(脏腑和“华佗夹脊穴”)的联系[10]。
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道路。《灵枢·卫气》记载了气街相关的理论“气在胸者,止于膺与背输,气在腹者,止于背输”,构建了身形横向分区的“华佗夹脊穴”与脏腑的联系[11]。而这种身形横向分区沟通脏腑的现象,在早期针灸医家的认识中多有体现,例如华佗夹脊穴与横向各层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诸穴作用基本一致,呈现横向条带样分布,而这种作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关。
标本、气街理论为“背俞”治疗内脏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华佗夹脊穴“经穴-脏腑相关”联系的功能体现。
3. 理论本质与意义
3.1 以古代解剖为基础概括和说明经穴主治特征及原理
中医理论形成初期,以详细的人体解剖为基础,构建起的医学流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汉书·艺文志》中记录了汉代医经学派注重实证,“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包括《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典籍中也大量记载着“脏腑形态”“骨度肠度”等解剖内容。人体解剖是针灸形成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在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逐步走向式微,这对于针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12-13]。
那么,古人当时是如何利用古代解剖知识将经穴与脏腑之间建立联系的?华佗夹脊穴理论的构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方法上以华佗夹脊穴处“五体”为结构基础,以气血为物质基础,通过五体、血气等直接联系“经穴-脏腑”的关系,其中体现了有别于后世经穴拘于十四经,经穴-脏腑相关必以经脉循行为基础的特点,为经外奇穴的主治特征和原理解释提供了新思路。
3.2 揭示经穴横向分布与主治相关的规律
在古代解剖和气街理论的支持下,华佗夹脊穴揭示了经穴的横向分布与主治规律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人体自上而下可分为若干条横向条带,同一横向条带处于同一层次的气街,气的运行前后左右相贯通,为背穴治胸腹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一横向条带会引起相同节段的神经、血管的刺激,使得同一横向条带具有相同的内脏主治规律,为经穴-脏腑相关提供了新思路。同样的,“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人体内部脏腑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外部表现的改变,如内脏-躯体节段性反射,这种反射区或反射点的区域性分布规律,是进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也从病理角度揭示了体表-脏腑的关联规律。
4. 思考与启示
4.1解剖对于针灸疗效的重要性
古典针灸理论中一直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是身体感的具体表现,也是针刺疗效的关键点。华佗针灸中特别注重“气至”,且能明确指出气至何处,如“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应差”(《三国志·华佗传》)。而华佗夹脊穴达到“气至”的效果,很大可能上类似于现代的神经触激术,华佗熟练地掌握解剖知识,能够洞悉针下的解剖结构,通过华佗夹脊穴触激脊神经根,使得患者出现突发触电放射感,进而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达到治疗内脏的目的。不同医家取背俞穴的方法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源于对经穴脏腑解剖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差异,这会导致各医家治疗效果的差异,所以强化解剖认识,对于经穴的取穴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4.2建立更有效的经穴分类体系
归经,是一种基于用穴经验,对经穴主治规律进行的一种再总结,以循经性规律来解释经穴与脏腑关系的方法。但有时候过于形式化的归经,使得循经性规律无法有效指导临床实践[14],对于医者的学习和临床选穴产生了一定困扰。针灸理论是直接关乎、联系针灸实践的,应具有实用性[15],而华佗夹脊穴理论的建立背后反映出同一横向条带的经穴在主治作用具有一致性,可将其归为一类,这种类穴的经穴理论还原与重构方法,为解决经穴主治再归纳和临床选穴提供了思路,可作为一种列穴范式进行使用。
思政点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那份关心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情怀,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让中医药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瑰宝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任何理论和规律都是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而来的,华佗夹脊穴的产生有别于其他基于经脉理论的经穴,使得我们有了研究经穴主治的一个新视角,有助于发掘创新中医理论,以适用于新时代的临床应用。本案例中通过对针灸经典理论和文史资料的挖掘,认识到五体是华佗夹脊穴的结构基础,血气是华佗夹脊穴的物质基础,标本、气街是华佗夹脊穴的功能体现;华佗夹脊穴以古代解剖为基础概括和说明了经穴主治特征及原理,揭示了经穴横向分布与主治相关的规律;并提示解剖对于针灸疗效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了经穴主治规律还原与重构的新方法,能够更便利的指导临床应用。
华佗医学承载着安徽医学的历史,时至今日,华佗医学中蕴含的重大医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仍有待挖掘。未来我们还将通过挖掘华佗医学解读伟大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不断坚定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3]丹波康赖.医心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李鼎.针灸学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
[5]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李鼎.华佗取背俞法与夹脊穴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5):26-27.
[7]贾红玲,张永臣.刘玉檀教授论华佗夹脊穴[J].针灸临床杂志,2016(2):45-48.
[8]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9]黄龙祥.新古典针灸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10]左海燕,吴生兵,吴欣,等.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在经脉脏腑相关中的认识[J].中国针灸,2020.
[11]黄龙祥.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2]田进文,石巧荣,王士雯.解剖学与中医理论的隔阂与融合(上)[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3):191-193+197.
[13]王秀,胡剑北.中医古代人体解剖对中医学术形成与发展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01):113-115.
[14]晁毓桥,陈碧玮,陈少宗,等.腧穴-内脏相关效应规律的再认识:临床文献证据及其生物学机制[J].针刺研究,2023,48(1):37-43.
[15]赵京生.针灸文献理论的转化医学研究[J].针刺研究,2023,48(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