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报使理论与现代靶向治疗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5-05 18:57:38浏览次数:

引经报使理论与现代靶向治疗

课程名称: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课程目标:知识层面:学生了解中药“引经报使理论”的学术发展脉络,掌握基本的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归经理论,初步建立中药药性与脏腑经络理论相联系的观点;发展层面:引入现代医学的靶向治疗、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等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药物归经、引经理论在当下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中医临床和新药开发,为中药引经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探索求真

【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与特色】

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是以归经理论为基础,以临床治疗疾病的疗效为依据,经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总结而成的一种特殊用药经验。改变药物性能、引药归经是中药炮制的重要作用之一,它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药物作用的部位,使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趋向发生改变,便于定向用药,也扩大了药物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医药信息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小分子药物、纳米机器人的研发进展较快,这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生熟悉中药引经报使的相关理论及现代研究进展,有助于学生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同时也能帮助同学们了解较新的医学发展动态。

本课程的思政元素体现在归经理论溯本寻源与现代研究相互结合,学生在常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兼顾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既有中医经典思维,亦有当代科学内涵,体现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落实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学精神的素养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设计】

一、引经报使理论的学术发展脉络

中医引经报使理论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确立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魏晋前是为萌芽期,《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所“入”五脏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性味趋化功能的特异性;再如《神农本草经》记载“菌桂,为诸药先聘通使”,提示了某些药物不但自身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性,还可以影响其他药物的作用趋势。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引经理论得到丰富发展,逐渐出现了中药药性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相结合的雏形。如陶弘景《名医别录》称白附子“主行药势”,桂“宣导百药”等,雷斅《雷公炮炙论》谓“缘蛇性窜,即令引药至于有风疾处,因定号之为使”,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对张仲景八味丸中应用泽泻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谓之曰:“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并在桑白皮项下提出“接螵蛸就肾经”。金元时期,在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中医学理论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特点,金·张洁古首次提出“引经报使”理论,并在其论著《医学启源》和《珍珠囊》中明确了十二经引经药,同时对引经药物进行了归类,指出引经药所属的引经部位,使得引经理论更加完善。其弟子李杲以此为基础,在其著作《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手足三阳表里引经主治例》中分别增添了黄柏、桔梗、黄连为太阳、太阴、少阴经引经药。王好古对上述二位医家的理论进一步整理和修正,依据引经药物药性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将引经药大体分为了两类,即十二经引经药和直接与病症相关的引经药。明清时期,引经理论在诸多医家的补充完善下渐趋成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珍珠囊》的内容进行了修补与扩展,提出“十二经各有引药,在脏在腹,在气在血,为火为热,亦有引矣”的观点,同时将《内经》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应用于临床,提升了引经理论的实用性。清代吴瑭在《医医病书》中单独设立 “引经论”章节,曰:“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充分阐释了引经药的引导作用。新安医家陈嘉谟《本草蒙荃·各经引使》中收集的各经引经药有58种之多,且其大多数为针对病症治疗的引经药。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引经报使理论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可使学生形成对此理论的初步认识,了解其形成的历史动因和临床价值。

二、归经理论的现代阐释与应用

现代药剂学中靶向制剂的概念来源于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Ehrlich提出的“神奇子弹” 的构想,这比中药炮制中归经理论晚了将近500年。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针对特定疾病的相 关靶点,设计和构建靶向制剂,使得靶向制剂的研究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靶向制剂在许多文献中也被称为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选择性地将药物定位或者富集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药物载体系统。

中药炮制中醋制入肝、盐制入肾、酒制升提等理论逐步得到越来越多实验数据的支持,中药炮制理论在计算化学、网络药理学、靶钥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赋能下,正在为靶向制剂、中药配伍理论、中药复方活性物质研究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有学者通过研究醋柴胡引经肝靶向作用的途径,发现醋柴胡可改变细胞膜表面的脂筏形态,推测醋柴胡的引经作用可能与膜信号传导有关。而细胞信号的传导依赖于细胞表面存在的多种转运子,包括摄入型转运蛋白、外排型转运蛋白等。例如外排型转运蛋白P-gp、MRP1、MRP2和BCRP等在正常细胞是负责机体抵御外来毒物,保护机体微环境的卫士,可以将过量的毒物排出细胞外,通常在重要脏器如肝、肾、脑等器官高表达;然而在肿瘤细胞中,上述外排型转运蛋白异常高表达,导致多药耐药的产生。研究结果显示,醋柴胡对正常细胞的外排型转运蛋白影响微弱,但对肿瘤细胞这种外排型转运蛋白高表达时,醋柴胡则显著抑制其表达和活性。由此,研究者设想:不同化学成分与不同转运蛋白之间的亲和性决定了药物的体内分布或中医理论的归经,而引经药正是通过影响这些转运子的翻译、转录及活性等,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酶亦是影响药物分布的原因,研究者又考察了醋柴胡及其不同部位对Ⅰ相及Ⅱ相代 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醋柴胡多糖抑制多种药物代谢酶活性,为影响代谢酶活性的关键部位,可能是导致药物在肝脏延缓排除的原因之一。

上述研究说明中药炮制归经理论是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源,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机制探索对我们的科研思路确立和计划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三、总结

当前肿瘤的患病率呈现增长态势,虽然近年来有关靶向制剂的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受制于诸多因素,真正走向临床开发的药物十分有限。与传统靶向给药体系不同,引经药的靶向增强作用主要通过影响肝细胞表面转运蛋白的表达及活性,增加摄入或抑制排出而增强药物的细胞内富集,而不受载体容量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基于引经药的靶向增效作用的工艺简单、无污染,生物相容性好,简便易行,价格便宜,开发前景广阔。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当代科学技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是中医药真正实现市场化的前提。目前,数字化、智能化俨然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方向,中医药行业如何与新型技术融合,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成为未来从业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树民,王秋月,卢芳.中药引经药性理论溯本寻源与现代研究评述[J].中草药,2020,51(19):5099-5104.

[2]. 钱晨,朱辰奇,陈志鹏.炮制中的归经理论与靶向制剂的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1):30-34.

[3]. 冯丽敏,张娴,赵瑞芝. 醋柴胡对HEK293细胞中 MRP1 mRNA、蛋白表达及活性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 志,2014,41(2):310-312.

[4]. 冯丽敏,张娴,赵瑞芝. 醋柴胡及其不同部位对 BRL3A细胞摄取顺铂及Oct2,Mrp2基因表达的影 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5,26(8):1817-1819.

[5]. 赵瑞芝,冯丽敏,王银洁等. P糖蛋白抑制剂:ZL201310060453.9 [P]. 2016-3-23.

[6]. 赵瑞芝,赵亚,刘丽娟,吴亚运.基于中药引经理论的靶向制剂设计基础思考与实践[J].中南药学,2024,22(07):1801-1806.

[7]. Chen XZ,Yu TY,Chen ZX,et al. Effect of Saikosapo nins and extracts of vinegar-baked Bupleuri Radix on the activity of β-glucuronidase [J]. Xenobiotica,2014,44 (9):785-791.

[8]. Wu HY,Yu TY,Tian Y,et al. Enhanced liver targeting via coadministration with vinegar baked Radix Bupleuri [J]. Phytomedicine,2018,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