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自信 >> 正文

整体思维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2-20 21:38:30浏览次数:

整体思维(整体观)

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既表现在将人体本身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表现为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联系和相统一中考察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并提出相应的养生治疗方法。中医学所要把握的不是机体的器官实体,而是人体作为活的、整体的功能结构关系。

1.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联系。中医学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历法、物候、政治、军事、风俗、民情各个方面。在中国医家眼中,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

 

⑴人天同构。如《灵枢·邪客》:“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古代的地区划分名称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古代音节的规律。即黄钟、太簇cu、姑洗、蕤rui宾、夷则、无射属阳称六律,另外还有属阴的六种称六吕)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关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guo)。地有十二经水(十二条较大的河流),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ming众草),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膜)筋。……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指左右肩、肘、腕、股、膝、踝共为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某些比况不敢苟同,但将人体视为大宇宙中的小宇宙是可取的。

 

⑵人天同律。人生天地间,人的规律必然遵循天地间规律,人和天的规律是统一的,便可以此互相探索和印证,以人律证天地之律,或以天地之律探人,在两者间把握其统一性和规律性。

⑶人天同象。人天同构同律便会同象,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规律便会有相同的表现形式,它们联系和功能的基本是一致的。中医五行认为人是系统的,五行和五脏是对应的,并完全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人体内部与人体外部都是按照"阴阳五行"这一基本法则统一、整合起来的。

 

⑷人天同数。由于中医学充分考虑了人与地理、气象、时间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在处理生命问题上要法于天、法于地、法于时、法于气,其防治法则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等等,其目的在于使人体这个小宇宙适应天地这个大宇宙,求得个天人和谐。  

 

 

2.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学的整体思维的另一方面,是强调小宇宙内部是对立的又是统一。如肝火上炎,必致双目昏花,上焦有火,必致口干舌燥,肾水衰竭,必反应到腰膝酸痛……。中医不论诊疗什么疾病,不是盯住一点,单刀直入。而是总观全局,弄个子午卯酉,然后由点带面,或跑面带点,或围魏救赵,或歪打正着。

 

假若你患头痛,弄明头痛部位及所属经络,后头部定为太阳头痛,侧头部定为少阳头痛,头顶部为厥阴头痛,若用针灸,头上刺百、风池、头维、太阳,这叫临近取穴,又刺手上的合谷、后溪,甚至加刺脚上的足临泣或昆仑。偏头痛足少阳肝经出了问题,刺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前头部痛是太阳膀胱经出了问题,刺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针灸学上叫“循经取穴”。用药物讲“归经”,如太阳经的头痛可用羌活,阳明经的头痛可用白芷,少阳经的头痛可用柴胡。

中医学要求医家对患者的病情立足于整体把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痰化痰,见血止血,见咳镇咳,见热退热。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是中医的一个特别之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调整之一法。常用的方法还有五行生克调整法,某脏有病,可直接针对某脏投药,还可治疗相关脏器来达到治疗该脏的目的。如肺气虚弱,可健脾胃以上输水谷精气来充实肺气,恢复肺的正常功能。

因为肺属“金”、脾胃属“土”,土能生金,故称“培土生金”。肝病累及心,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肝心之间属母子关系。心痛若影响肝,则叫“子盗母气“,治疗上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他还有培土制水法、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益火生土法等。

 

现代医学将人体划为运动、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七大系统,脏器也好,细胞也罢,都是实质性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在疾病的治疗上,眼睛出了毛病,唯眼是问,小便不通便找膀胱、尿道追查责任,肺上疑有肿瘤不妨开刀取样化验定案,头痛给你些去痛片,痢疾就开痢特灵,腹泻便用磷霉素钙。谁出问题找谁算帐,痛痛快快,直接了当。

中医在疾病的治疗上,如眼目昏花,或许与肝有关,因肝开窍于目;鼻子堵塞,或许为肺感风邪所致,因肺开窍于鼻。“四人帮”垮台了,某诗人喜不自禁,却又乐极生悲,当即死去,西医查出是犯了心脏病,中医不用查,马上可结论:心在志为喜,高兴死了的当然与心有关。

 

中医理论本乎“道法自然” 的精神,不重解剖重法象(即以自然之物的形象寻其相似之处,并用类推的方法判定其性质、功用。),把人体看作一个小社会,心为君主,肺为宰辅,肝为将军,胆为司法,胃为仓廪等等,各司其职,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天下大乱,医道与治道同理。

中医学这种整体思维方法的文化内涵正是现代人所说的“人体全息性”。其实,人体不仅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人体内的某一构造,某一部位,乃至某一穴位,都包含着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如15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所说:“在身体最大部分中所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中。”

经络乃信息通道。人体是一个精细的信息社会。人们对《周易》作了多种不同的诠释,但《周易》首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息数据库,《内经》则储存了古代医学信息,是人体全息的数据库。如《灵枢·五色》篇即发现五脏的信息储存于五官之中,所以可通过对眼、耳、口、鼻的望诊洞见五肝病变情况,从而奠定 医四诊法的理论基础。

近代医学家又发现耳廓是倒立的胚胎,手掌、足掌分布着内脏的反射区,手第二掌骨有人体全息穴位……,这些发现不仅拓展了诊病方法,也拓展了治病方法。“全息”这个词是现代的外来语,而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三千年前就已认识到了这个理道。中医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广泛运用整体思维方法对机体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在治疗许多疑难症和绝症上较西医技高一筹。  

 

上一条:意象思维

下一条: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