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
象思维,是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
从汉字发生学而论,“象形”是汉字的主要构造法,除通常汉字造字以外,也源于对中医药学知识、实践的客观描摹,如“心”,即是古人源于对心的解剖观察,而达到汉字与所指事物的形似或神似。
象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意向思维和应象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根本,以意象思维为特征,以应象思维为法则。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常常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生动的直觉反映。如中医学观察五脏,心“状如莲蕊”、肺“虚如蜂巢”、脾“扁似马蹄”等,将藏于体内的脏腑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以及外在表现,称为“藏象”。
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观察和再现,更致力于对已有形象的类比推理,获得新的形象,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如中医学认识病因,“观物取象”,观察自然界的风由空气流动引起,“风胜则动”,临床上凡是肢体动摇的震颤、抽搐,病位游走不定等病象都归因于“风邪”。再如中药“以象名之”:如根之形象如人形者,名曰人参;全株密生白色茸毛,状如白头老翁,名曰白头翁;形如乌鸦之头,名曰乌头。形象思维可以同时运用感知的许多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常可产生形象联想、灵感思维、发散思维等。
(证量:简言之,形象思维,就是直观印象所产生的类比联想!)
2.意象思维(证量:简言之,意象用现代的词来说,就是抽象!)
意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或现象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从众多不同事物的形象、现象、表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提炼,抽取事物的本质,舍弃非本质的特征,即《易传·系辞上》:“立象以尽意。”
如自然界春季属木,阳气升发,草木枝叶条畅,而肝的疏泄功能主升散,性喜条达舒畅,与春之木气相像,故将肝归属于木。
3.应象思维(证量:换言之,就是抽象之后再类比同类,并作总结)
应象思维是以取象比类为基本方法,根据某类事物的特性,将与其相近、相似、相同特性的物象、现象,归纳为同一类别,同气相求,同类相通,以此证彼的思维方式。
如以中国地域的东、西、南、北四海,合于人体的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中医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的抽象和提炼,据象归类事物,整体分析世界,从而实现了中医学对自然、社会和人体整体功能动态之象相互关系和统一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