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黄帝内经》
章节名称:第1章绪论
知识点:黄帝内经的内容简介,成书时代以及学术思想。
教学内容:
1.熟悉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历史背景、及文化背景;
2.掌握黄帝内经的内容简介,基本篇章、结构。
3.理解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
4.了解黄帝内经的价值影响,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和历史背景。
2.能列举说出黄帝内经的一些学术思想。
3.能说出黄帝内经的价值影响。
思政目标:
1.介绍《黄帝内经》的成书历程,使学生被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魅力深深吸引,激发学生学习中医思维以及对中医的兴趣。
2.通过实时热点事件的举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传承,爱国精神。
3.潜移默化的把中医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等道德规范植入人心。
课程思政设计1:
情景教学:介绍黄帝个人励志成长经历为背景,让同学们先感受中华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同时学习其优秀品质,同时借托黄帝之名引入《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典籍。
切入知识点:介绍《黄帝内经》的大概内容结构,历史背景,成书时代,列举其中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和价值影响。培养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创新,爱国精神。
课程思政设计2:
介绍《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党的治国理念与中医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同时列举其中一两个中医理论和党的治国方针。同时总结我们华夏民族拥有最悠久的历史,不只是《黄帝内经》,还有很多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创新。列举近期的实时热点新闻,即百年中药企业被日本药企低价收购,警醒并引导学生们,生逢其时,使命在肩,强国有我,中医报国——做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安中医人。
教学过程:
以故事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述黄帝的成长经历,借托黄帝之名引入《黄帝内经》,介绍黄帝内经的大概内容结构,历史背景,成书时代,列举其中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和价值影响。同时紧跟实时热点,同学们了解中医药在国际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培养同学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创新,爱国精神。
教学效果
1、促进研究生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将“强国有我,中医报国,文化自信,仁心仁术”作为《黄帝内经》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契合。教学中联系历史人物故事、哲理科学,同时将《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与党政理念及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以及文化自信,爱国精神,并且潜移默化的把中医医者仁心、探索求真的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植入人心。
2、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与时俱进,结合党的治国理念与中医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为思政主题,介绍中医理论,增进专业信念。
具体历史人物故事
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名轩辕,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
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黄帝的成长经历呢,是比较励志的。是古往今来为数不多的人类优秀代表。是修真者联盟派驻地球代表之一。
《淮南子·修务训》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意思是现在世人大多尊崇古人而轻贱今人。所以创立思想学术的人必定是依托于神农、黄帝这些古代的圣人才有利于学说的传播。中医史上有部经典巨作《黄帝内经》就是借托黄帝之名。
课程思政具体细节
1.《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党的治国理念与中医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则谚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应该成为好的宰相,如果不能成为宰相的话,最起码也应该成为一位好的医生;其二是说一个人真正掌握中医技能之后,其能力完全可以当好一国的宰相。该谚语为什么要把医生和宰相联系在一起呢?这与中医的哲学思想有关。中医治病讲究从整体入手,要求辨证论治,有是证,则用是药,而不是不分轻重缓急的乱用药,更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治病过程充满辩证思想,极具智慧。中医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价值追求,同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高度契合,当中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动态平衡、阴阳消长、扶正固本、辨证施治等理念,对我们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用辨证思维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2.我们华夏民族拥有最悠久的历史,不只是《黄帝内经》,还有很多灿烂的中华文. 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创新。说到传承创新最近有个新闻大家刷到没?拥有115年历史的陕西紫光辰济药业有限公司(下称“紫光辰济”)将要被日本津村药业控股的平安津村出资49亿日元(约2.5亿元人民币)收购。该事的背后,更折射出产业的隐忧:中医药界“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或已不只是戏言。国内中药企业被跨国药企收购并非新事。
除了津村制药,阿斯利康在中医药方面也动作不断。赛诺菲、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药企也都曾涉足中药产业。传说日本医学权威大塚敬节曾说:“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此话扎心,但值得警惕,更值得深思。身为中医学子,我们不传承,难道要拱手让给日本美国吗?
生逢其时,使命在肩,强国有我,中医报国——做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安中医人,新时代的安中医正站在新的发展方位,同学们要将小我融入大我,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继承和发扬“医者仁心”的高尚品德,心怀大爱,厚德济生,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做“矢志光大岐黄之术”的奋斗者。同时我们还要勤学求真、独立明辨。要想成为一名从事中医药和健康事业的传承者,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以批判性思维、创新型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去研究学问,要有独立思考和明辨的能力。
课程具体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解的内容是《黄帝内经》。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黄帝这个人。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也有说巳姓。名轩辕,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黄帝的成长经历呢,是比较励志的,他是古往今来为数不多的人类优秀代表也是修真者联盟派驻地球代表之一。
上古时期有个国家叫有熊国,国君叫做少典,少典的妻子名叫附宝。有一天附宝出门去玩了,忽然下起了大暴雨,一道闪电劈下来,正好劈到了附宝身上。经过惊吓,没过几天,附宝就怀孕了。常人都是十月怀胎,她这胎却足足怀了25个月,后来生了一个孩子,就是黄帝。黄帝很聪明,刚生下来就会说话,性情也很和善,长得“河目龙颜”,少典很喜欢他,黄帝长大以后,身高九尺开外,长得也很帅。他为人敦厚朴实,仁义,很受部族人民尊崇,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非常有志向,在成为继承人之后呢,开始四处征讨,想要统一其他的部落,享有很高威信的部落联盟首领,很多较弱小的部落纷纷投靠,以求得保护。然而活动地区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讨,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样想占有雄者的地位。为此,两强相遇,黄帝、炎帝间终于发生了阪泉之战。黄帝足智多谋,经过几年的战争黄帝大胜。炎帝由于战败,只好归顺,炎黄部落开始融合。此后各部落之间互相征伐,弱小的部落不断被强大的部落吞并,逐渐形成了黄帝、炎帝、蚩尤三个部落三足鼎立之势。因为阪泉之战后,炎黄部落开始融合,于是剩下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两强相对的局面。蚩尤是个难缠的对手,相传蚩尤有兄弟81人,号称是神的后裔。这81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黄帝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炎黄部落略高一筹,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黄帝战蚩尤九战而九败,为此,黄帝忧心仲仲。然而突然有一天狂风大作,尘沙漫天,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冲出大雾,趁蚩尤族部众迷乱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今河北地区)擒杀蚩尤。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华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华夏族,就是被华夏族同化。黄帝的整个成长经历都是非常励志的,有管理才能和领导能力,黄帝成为天下共主后,以中道治国平天下,选贤任能,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实行以德为主,德刑相济的为政方针,其中的治国理念至今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善于战争,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保持战争策略的高度。具有超然思想,仁心仁术。在神话中,他的智慧和宏大的思想被描绘得非常清晰。他对自然现象,医学和人生哲学有着深刻的理解,他鼓励人们忠诚和信义,尊重生命和尊重他人。他也鼓励人们超越自我、融入整体,以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实现个人价值。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因为黄帝统一华夏大地后,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管理国家,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同时,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使华夏民族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说到医学,不得不提《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黄帝内经》是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对话问答的方式解密医学,自然,科学等等的疑问。
那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黄帝内经》冠以“黄帝”之名,其实仅是托名而已。因为黄帝的名声很大,成就很高,正如西汉·刘安《淮南子》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我国很多的古医籍大多是托名远古帝王,如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这也是为了普及医药的需要。
那有人问了,有黄帝内经,有没有黄帝外经?因为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这么类比的话会不会有黄帝外经呢?有学者说内外只是表明书分前后两部或上下两部,如同内篇与外篇,内篇、外篇同属一书,因此,可以将《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理解为同一本书的上下两部,或第一部和第二部。还有学者认为清朝的名医陈士铎写的《外经微言》说的就是黄帝外经,还有传说说《外经》分“祝由篇”和“长生卷”。《祝由篇》讲的是“移精变气”的经脉疗疾方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指出古时这些人的治病方法多是采用简单高效的“移精变气”。《长生卷》则包含“导引按跷”的经脉建立方法和人体经脉建立后新的生命形态和生理功能现象。《内经》讲经脉脏腑、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等治病医理;《外经》则为“移精变气”的经脉疗疾延年摄生之术。故以《内经》为本,治病救人,服务大众;以《外经》为用,开启新的养生大门。但是医学是严谨的或许只有等待出土文献,期待“外经”重现天日。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继续说《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内容《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有几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晋代的皇甫谧认为成书于先秦。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宋代的司马光 、朱熹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因为他们做比较发现《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第三种说法认为成书于西汉时期,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全书约计20万字,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说是一部巨著。编著这样的医籍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战事连年、七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是很难办到的。只有在西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为医学家编著医籍提供了现实的条件。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这个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列举,《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黄帝内经》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这其实是揭示天体演化及生物发生等自然法则。
《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参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
《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做出了的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黄帝内经》这种形神统一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内经》成书虽然已有2000多年,但人类个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按照《内经》的理论,如果肺主气、司呼吸,心藏神、主血脉,脾升清、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气化的功能完全正常,一身气血周流畅通、运行无阻,人体就不会生病。《内经》所确立的独特养生防病视角,决定了它不仅为保障人民健康,繁衍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
《黄帝内经》还蕴藏了很多哲理科学,党的治国理念与中医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则谚语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应该成为好的宰相,如果不能成为宰相的话,最起码也应该成为一位好的医生;其二是说一个人真正掌握中医技能之后,其能力完全可以当好一国的宰相。该谚语为什么要把医生和宰相联系在一起呢?这与中医的哲学思想有关。中医治病讲究从整体入手,要求辨证论治,有是证,则用是药,而不是不分轻重缓急的乱用药,更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治病过程充满辩证思想,极具智慧。 中医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价值追求,同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高度契合,当中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动态平衡、阴阳消长、扶正固本、辨证施治等理念,对我们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用辨证思维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华夏民族拥有最悠久的历史,不只是《黄帝内经》,还有很多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创新。说到传承创新最近有个新闻大家刷到没?拥有115年历史的陕西紫光辰济药业有限公司(下称“紫光辰济”)将要被日本津村药业控股的平安津村出资49亿日元(约2.5亿元人民币)收购。该事的背后,更折射出产业的隐忧:中医药界“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或已不只是戏言。国内中药企业被跨国药企收购并非新事。除了津村制药,阿斯利康在中医药方面也动作不断。赛诺菲、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药企也都曾涉足中药产业。
传说日本医学权威大塚敬节曾说:“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此话扎心,但值得警惕,更值得深思。身为中医学子,我们不传承,难道要拱手让给日本美国吗? 生逢其时,使命在肩,强国有我,中医报国——做堪当大任的新时代安中医人,新时代的安中医正站在新的发展方位,同学们要将小我融入大我,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继承和发扬“医者仁心”的高尚品德,心怀大爱,厚德济生,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做“矢志光大岐黄之术”的奋斗者。同时我们还要勤学求真、独立明辨。要想成为一名从事中医药和健康事业的传承者,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以批判性思维、创新型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去研究学问,要有独立思考和明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