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榜样领航 >> 正文

梁永林教授:筑梦青马,不负韶华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3-29 23:13:11浏览次数:

图片

梁永林,男,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梁永林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联盟理事,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甘肃省科普专家,甘肃省教学名师,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校创新创业优秀导师,首批金城首席科普专家,梁永林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负责人,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教工第一党支部“学业诊室”负责人。连续三届被评为“我心目中的‘精彩一课’好老师”。教学上承担《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为“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甘肃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甘肃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为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学团队负责人,连续五届被评为“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多次获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第三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持参与科研10余项。

做新时代“中医偶像”的追星人

梁永林

三尺讲台,你谈吐儒雅,传医籍经典,耕耘杏林飘香;

星夜点烛,你笔下文章,述敦煌文史,勾勒丝路情长;

圣衣门下,你怀抱良知,卓三指权衡,运筹医道度量;

追梦路上,你心藏璞玉,绘运气开阖,昭示岐黄迷章。

——题记

梁永林,男,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院党委第一党支部书记。二十五度春秋的平凡岗位,践行青春梦想,哺育桃李芳华。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党员,始终秉承“做人勤为本,做事实为本”的人生信条,一路求索、一路耕耘、一路成长,用辛勤的付出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梁永林教授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师德标兵,甘肃省科普专家,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全国中医药优秀青年,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首届“教学之星”等荣誉称号,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梁永林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联盟理事,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凝练党性,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践行者

一直以来,梁永林教授始终守牢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把当初在党旗下许下的庄严承诺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并作为立身之本的终身秉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学习,认真参加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甘肃党建APP等新媒体,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情,推动党员干部及时跟进学、全面系统学、深入细致学习政治理论,关注时政时评,做到常学常新。自觉遵守党章,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坚守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勇于担当作为,注重提升个人格局,团结同志,为人师表。坚持清廉,做到清白、清楚,努力树立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在工作岗位上务实肯干,将自我的职责、热情、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于党务工作这一伟大事业。在疫情期间,以疫情防控为契机,着力守初心担使命,根据专业特长奋战在防控线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作为。作为我校基础医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2020年被甘肃省委教育工委评为甘肃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

任劳任怨,做坚守平凡岗位的耕耘者

作为一名高校普通教师,梁永林教授从辅导员、教研室主任再到现在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岗位变动背后,不变的是对工作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教研室里教学、科研及事务工作繁重细碎,发扬螺丝钉的挤劲和钻劲,苦练内功,努力成为胜任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以小学生的姿态,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在工作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成长,在总结中着力提升,切实把工作做实、做足、做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将使命记在心里,将职责抗在肩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梁永林教授2020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标兵”。针对“中医思维弱化”这一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中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强化“象思维”教学的理论研究,开展“取象比类”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负责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负责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负责人,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师德标兵,学校优秀教师标兵,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学之星”。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于2011年、2013年、2016年、2021年分别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论文竞赛二等奖。获第六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称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2019、2020、2021年全国十大魅力教师荣誉称号。2015、2016、2018年连续三届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精彩一课’好老师”、“我最欣赏的好老师”称号。勤勉奉献,做关爱师生群众的服务者

梁永林教授长期在校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工作。多次参与省、市级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讲活动,深受欢迎。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学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千人计划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第一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入选《中华中医药杂志》卓越人才库,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健康科普分会科普专家。2012年被评为甘肃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今后,梁永林教授将继续怀着共产党员的初心,牢记职责和使命,本着对我党的忠心、对教育的热心、对学生的爱心、对事业的恒心,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学会坚守,坚守一名中医教育工作者、中医科研工作者、中医医务工作者的匠心精神持续前行,为中医教育、中医科研和中医医疗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梁永林教授----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召开了“点亮精神火炬——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主题座谈会。省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包俊宗,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郑钰出席会议并讲话,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科协主席王璇主持座谈会。

1.jpg

会上,我校梁永林教授等30人被授予“2023年兰州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作为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代表,多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纷纷结合自身专业领域的发展,畅谈了他们扎根西北,为兰州创新驱动发展和强省会强科技行动做出的艰辛努力,抒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科技工作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职业。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不仅是科技界的目标和任务,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全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选择。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肩负着历史使命,他们利用自身知识和智慧,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工程开发等科技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2.jpg

本次座谈会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号召,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优秀科技工作者为榜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强”行动战略,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在重振兰州辉煌、系统推进兰州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锤炼自我、成就自我、实现自我。希望全市科协系统党员干部以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求真务实、勇于拼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奋力书写新时代科协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顺利结项

近日,我校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梁永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医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18XMZ031)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在获得同行专家一致肯定的基础上,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批,顺利通过结项验收。

敦煌医学文化是世界各生命学科体系中少见的以我国地名(敦煌)命名的“医药学显学与新秀”,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与学科地位。项目组以西域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为背景,以敦煌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宗教医药学、中医药学理论为核心,以历史文化、医药传承、哲学因素、医学原理、科技手段、宗教养生为分支,以“三阴三阳开阖枢”气化理论为经典研究对象,以敦煌医药学中散在的诊疗科技手段和养生保健方法为重点凝炼对象,针对敦煌医学文化综合开展多角度切入研究、多层次深入研究、多领域对比研究、多成果实践研究,建立“位、交、中、和”思维一体的哲学框架并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将敦煌医学文化和现代应用价值积极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积极联系起来,重点提炼富有中医药学、敦煌医药学特征的学科思维模式和学科专业技术,尝试择优为复兴“西域”道地医药产业链与名族医药产业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成果以专著《敦煌医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的形式呈现。

本项目的顺利结项,是我校重大项目学术团队高水准科研实力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的又一次体现,也代表了我校在敦煌医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同时,研究“敦煌医学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更是作为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以及助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具体实践敦煌精神、敦煌文化的体现。

优秀教师标兵风采展播 —— 梁永林

经2020年9月7日召开的学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授予戴恩来等6名教师“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并于9月10举行了颁奖表彰。为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教师标兵宣传力度,树立师生学习榜样,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向优秀学习、向先进看齐的良好氛围,学校校友会联合人事处推出优秀教师标兵风采展播活动。

01ONE 标兵简介

梁永林,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师德标兵,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第一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学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全国中医药优秀青年,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首届“教学之星”。主要承担《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思维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带头人、“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2015、2016及2018年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精彩一课’好老师”。

TWO 颁奖词02

三尺讲台,你谈吐儒雅,

传医籍经典,耕耘杏林飘香;

星夜点烛,你笔下文章,

述敦煌文史,勾勒丝路情长;

圣衣门下,你怀抱良知,

卓三指权衡,运筹医道度量;

追梦路上,你心藏璞玉,

绘运气开阖,昭示岐黄迷章。





优秀教师标兵风采展播 —— 梁永林

经2020年9月7日召开的学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授予戴恩来等6名教师“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并于9月10举行了颁奖表彰。为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教师标兵宣传力度,树立师生学习榜样,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向优秀学习、向先进看齐的良好氛围,学校校友会联合人事处推出优秀教师标兵风采展播活动。

01ONE 标兵简介

梁永林,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师德标兵,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第一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学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全国中医药优秀青年,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首届“教学之星”。主要承担《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思维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带头人、“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2015、2016及2018年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精彩一课’好老师”。

TWO 颁奖词02

三尺讲台,你谈吐儒雅,

传医籍经典,耕耘杏林飘香;

星夜点烛,你笔下文章,

述敦煌文史,勾勒丝路情长;

圣衣门下,你怀抱良知,

卓三指权衡,运筹医道度量;

追梦路上,你心藏璞玉,

绘运气开阖,昭示岐黄迷章。

金城首席科普专家——梁永林(领域:中医药文化)

金城首席科普专家——梁永林

梁永林,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学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健康科普分会科普专家等。

主要从事中医文化观、中医养生观、中医哲学观、中医生命观等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科普文章10余篇。主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药求真学者。被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师德标兵、甘肃省高等院校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中医优秀人才、全国优秀青年,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专家访谈】梁永林|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

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学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国家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获第六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全国优秀青年”称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012年6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贾斌教授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教学上主要承担《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思维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带头人、“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临床上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工作,开展中医生命周期诠释、中医脏腑和经络状态评估,并根据人群不同的体质类型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心理、饮食、药物调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五运六气概论》、《中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编委。2018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学术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提出了中药“药象”、中医“方象”、“穴象”概念,及对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图》进行了诠解,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Q梁老师,您多年来坚守在教学一线,在带教过程中,您认为培养中医方向的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梁老师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已整整23年,始终坚持在中医基础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为本科生开设过《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思维学》、《医易概论》、《五运六气概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全科医学》等8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医基础理论专论》课程。在带教过程中,我始终强调中医方向的医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以外,一定要多多去研读中医经典,尤其要理解这些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和思辨体系。因为中医典籍是当时的实证的记录,它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文献研究的原始资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古代记录的资料,研究古代医学认识人体和治疗疾病的思想方法和经验。因此,中医药专业学生应当多尝试阅读经典医籍,更好地去掌握中医药理论,培养中医思维,从而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日后才能在临证上灵活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真正帮助到患者。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同时也是我们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内容,我们学校也是非常重视学生对中医典籍的认知和掌握,比如我校每年都会举行经典医籍诵唱大赛,就是希望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来普及和传承中国医籍经典,让同学们看到中医典籍的传承价值和人文内涵,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切实地去弘扬中医文化。

Q敦煌医学是敦煌学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近年来,有关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日益增多并不断深化,我校在研究敦煌医学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来讲,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梁老师

敦煌医学展现了中古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基本状况,从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诊断方法,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从本草、方剂到腧穴、针灸,涵盖了医学各个方面,填补了中医学史的诸多空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校研究敦煌医学已有近40年历史,并于2012年申请建立了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历经几代学者的不断研究挖掘和整理,我校积累了一系列关于敦煌医学的研究成果,成果颇丰,特色甚浓,包括了在研项目在内的20余项成果,既有国家级项目,又有省部级项目,其中“敦煌医学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敦煌中医药馆(现为敦煌医学馆)等三馆”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了《敦煌医粹》、《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实用敦煌医学》、《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等10余部著作,发表了学术论文130余篇。同时,我校还借鉴其中的古医方和医案,不断探索,整理出了别具特色的诊疗、用药方法,比如“敦煌紫苏煎”“神妙补心丸方”“敦煌大泻肝汤”等医方,现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得到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认可。

在教学上,我校采用了课堂教学、课外讲座、敦煌医学馆的直观教学、课外知识竞赛等方式,将敦煌医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专业教学及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比如我校开设了《实用敦煌医学汇讲》课程。此外,我校实验室从2019年组织编撰《敦煌医学研究大成》丛书,含《总论卷》、《针灸卷》、《本草卷》、《养生与杂论卷》、《藏医学卷》、《医方卷》等10册书籍,目前已出版5册。简言之,把敦煌医学带入课堂,不仅是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希望医学生能够关注和研究敦煌医学,通过学习,从古人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感受其丰富而深厚的内涵,从而实现敦煌医学的古为今用。

Q《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由此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从中医角度讲,您有什么预防疾病的建议可供分享吗?

梁老师

西医将预防人体生病的防御机制叫做免疫力,中医学则认为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因此,扶助正气,对于养生和预防疾病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节:

(1)作息规律:良好的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复、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式,它能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还能保护大脑,恢复精力,因此保持足够的睡眠对提高人体的正气非常重要,正常成年人应该保持每天七个半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2)饮食合理:食物种类多样,但是要饮食有节、有度,只有人体需要的食品才是好的食品,还要注意荤素搭配,摄入时蔬和适量的鱼、禽、蛋和肉,可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同时食不过量,维持基本的饱腹感就可以。

(3)坚持运动: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快,休息时间宅在家中,久坐少动,容易带来一些健康问题,而通过运动可以使身体气血流通、强筋壮骨、充脏畅腑,达到精力旺盛,气血充足的状态,有利于抵御外邪,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4)心情愉悦:不良的情志易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现如今压力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精神因素对人的状态影响很大,所以学会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和拥有健康的心态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