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自信 >> 正文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2-23 14:24:03浏览次数: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七年之病:指大病、难治之病。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陈艾。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出处】
战国邹《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译文:

战国邹《孟子·离娄上》:“现今有人想一统天下就像得了七年的病去求蓄积三年以上的艾草灸治一样,不立志施行仁政,那么一辈子也不能统一。”

 

【典故】

战国时期,孟子曾经谈论夏桀和殷纣之所以败亡的原因。
孟子说:夏桀和纣之所以失天下,就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老百姓对他们的拥护。而失去老百姓拥护的原因,在于他们失去了民心。取得天下的方法是: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就会得到天下。赢得民心的方法是:人民想要得到的,就给予他们,并且多做积蓄,更多地给予他们;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在他们头上,不过如此而已。
天下老百姓依附于仁德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走一样自然。所以,将鱼驱赶到深渊里的是水獭,将鸟赶到丛林去的是鹞鹰,将老百姓赶到商汤、周武王一方去的是夏桀和商纣。
今天,如果有一位君主奉行仁义之道,那么,天下的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驱赶到他的一方;即使他不想一统天下,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如今那些企图一统天下的人,就好像害了七年的病,必须求取蓄积三年以上的艾草来灸治,才能见效。如果平时不注意积蓄艾草,终身也不会得到。如果不能立志施行仁政,一辈子都会忧虑受辱,一直到死。
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