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这是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部钱珊珊老师的职业信念。工作11年来,她一直秉持“立德树人”“治病救人”的双重使命,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患者安全用药的守护者。
铸魂:坚守育人初心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更是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从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授课教师,在早期集体备课和课程设计中,充分结合学生专业背景,注重设计“劳动+思政”教育融合模式。她通过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张桂梅、“大国工匠”艾爱国等典型人物案例,生动诠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针对中药专业学生,开展“劳动+中药技能操作”,提高中药辨识、中药调剂及中药炮制等劳动能力;针对医学类学生,实行“劳动+临床技能操作”。她还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护师,共同参与课堂的教学。在拔罐推拿的示范教学中,同学们感慨:“原本觉得就是把罐一拔、用手一推的小事,自己亲身实践后才明白其中蕴含的智慧与耐心。每项临床技能都需要极致专注和反复实践的积累。”
融合:传播中医药文化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在文化中自信。自2020年开始,钱珊珊老师积极参与医院中医药文化科普志愿服务活动,2次受邀参加合肥电视台《我爱健康》科普栏目,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五十中天鹅湖校区、南门小学、六安路小学等10多所学校,开展近20多场科普宣讲,共同指导学生参加2025年新站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作品“医路有你”荣获金奖。2021年5月,所在的药学部荣获“2020年度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

每当学生们叽叽喳喳地问:“钱老师,今天学什么”“钱老师,今天带什么中药了”时,她都倍感温暖。她多次讲授灵芝、黄精、茯苓、宣木瓜等“十大皖药”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安徽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结合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她精心设计“中药香囊”,带领他们辨识药材、制作香囊,课堂瞬间变为“微型工坊”,让学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争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
深耕:夯实专业技能
在临床工作中,钱珊珊老师主要从事处方审核、处方点评及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为了提高专业技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她积极参加安徽省紧缺人才项目培训、中药技能鉴别大赛、安徽省医院药师个体化药学服务比赛等等,以赛促训,以训促学,荣获“安徽省医院药师个体化药学服务优秀案例大赛”二等奖2次、安徽省省属医疗机构中药技能大赛优秀奖、医院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和2024年度“服务之星”等荣誉,参与全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校级省级教研课题15项,发表论文5篇。

未来,她将继续坚守教育医疗一线,拓宽中医药文化科普之路,脚踏实地、砥砺前进,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贡献卓著”的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人事处、第二附属医院/供稿 宣传部/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