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

学校党委书记谢瑞瑾主持召开二级党组织书记工作例会暨“省级党建示范高校”中期建设推进会。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教师团队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

安徽中医药大学曼彻斯特中医药中心揭牌仪式。

学校举行“王琦国医大师精英班”开班仪式。

学校专家对石斛种植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

学校组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学校大学生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合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始终以“皖药赋能 岐黄润心”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在传承岐黄薪火、服务民生福祉中书写了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使命答卷。
“望闻问切”强根基,把准办学治校“定盘星”
学校党委深谙“党建是办学治校的根本保证”,创新运用中医药“望闻问切”四诊法,构建“四位一体”党建工作机制,以精准施策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确保办学治校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
“望”全局明方向,铸牢政治引领之魂。学校党委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好“第一议题”和中心组集体学习,学校党委书记率先领学。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台《关于加强新一届党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闻”民声畅渠道,架起党群连心之桥。学校创新践行“党建+信访”工作机制,打造“双轨并行、双向赋能”的民意沟通新格局。线上依托“书记信箱”“校长信箱”,建立24小时诉求响应机制。线下实行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日”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月带头接访,面对面倾听师生医护员工心声。通过“党建+信访”机制,先后解决校园后勤保障、学位授予、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等师生医护员工反映的困难。
“问”需求优服务,激活育人育才之力。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统一,打造特色党建育人平台。依托“红色杏林大讲堂”“安中干部学堂”等党建品牌活动,年均开展讲座20余场次,覆盖师生2万余人次。以“开学第一课”为载体,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切”症结抓整改,夯实基层组织之基。学校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建立“政治巡察+党建督查+专项检查”常态化监督机制,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常态化“政治体检”。严格执行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实行“述评考用”一体化,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相挂钩。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化管理、闭环式落实”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新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4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
“红心”育才传薪火,锻造岐黄“接班人”
学校党委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红心领航”育人体系为核心,将党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中医药素养、强烈为民情怀的时代新人。
特色班级育英才,传承岐黄薪火。学校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大医精诚”实践育人工程、大学生一站式“岐黄”社区和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改革。开设“王琦国医大师精英班”“新安英才班”“华佗菁英班”等特色班级,遴选优秀学子追随名家大师,传承中医精髓。
实践教学强技能,厚植为民情怀。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人工智能+中医药”“医教研协同”育人路径。与科大讯飞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讯飞班”,培养中医药智能诊疗人才。与安徽医科大学联办“中西医结合临床特色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组建7届大学生中药资源科考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流动的青年华佗”等活动,年均组织师生开展义诊、健康讲座、文化宣传等活动200余场,让师生医护员工在服务民生中坚定理想信念。
国际合作拓视野,讲好中医故事。学校党委牵头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个医疗、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希腊、英国、德国、哈萨克斯坦建成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近年来,培养本硕博学生近300人,短期培训各类学员近1000人。每年选派师生赴海外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和医疗服务,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医药故事。
“皖药”筑基兴产业,激活地方发展“新引擎”
作为安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以党建为纽带,将中医药学科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以“皖药”产业发展为抓手,为安徽中医药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资源普查,摸清“皖药”家底。学校牵头开展安徽道地药材资源普查,组建中药资源普查队,深入大别山、皖南山区等地,调查药用植物资源,将江淮大地的“草木精华”一一收录,推动创建安徽省中药资源数据库,为安徽省“十大皖药”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数据支撑。牵头制定了亳菊、霍山石斛、九华黄精等10多项省级地方标准,为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树立了权威标尺。
党建赋能产业升级,做强“皖药”品牌。聚焦安徽亳白芍、铜陵丹皮、霍山石斛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全产业链需求,学校党委牵头组建党员专家服务团,深入皖北、皖南等药材主产区,开展技术帮扶。针对“皖药”加工转化率不高、质量标准不统一等痛点,重点开展道地药材炮制工艺改良、全程质量检测标准制定等研究。同时与华润三九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皖药”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
党建聚力乡村振兴,放大“皖药”效益。学校党委将中医药赋能乡村振兴作为重点任务,锚定灵璧县程庙村、亳州市药王村两个帮扶点,细化举措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学校药学院中药教师党支部与亳州市古井镇药王村结对共建,不仅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政策宣讲等活动,筑牢基层党建纽带,更聚焦村里中药产业痛点,上门为种植户指导田间管理,以党建“红”激活产业“绿”。针对乡村医疗资源薄弱、产业技术短缺等问题,学校党委还牵头组建“中医药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定期深入帮扶村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服务,为村民免费问诊、普及养生知识。如今,“皖药”产业正成为乡村增收的重要支撑,逐步绘就出产业兴旺、群众富足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创新驱动强服务,当好健康中国“守护者”
学校党委紧扣“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坚持“四个面向”,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与医疗服务,让中医药在守护人民健康中彰显更大价值。
党建引领平台建设,打造科研“新高地”。学校党委统筹学科资源,牵头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共建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合肥分中心,创建安徽省首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获批成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等,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搭建高端平台。建立“党建+科研”攻关机制,围绕新安医学传承、中药新药研发、疫病防治等重点领域,组建党员科研团队,其中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教师团队入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
党建赋能医疗服务,树立行业“新标杆”。学校党委强化附属医院党建工作,推动党建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蝉联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最高等次。顺利完成与六安市中医院、滁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等7家医院的签约挂牌仪式,通过“党建联建”输出管理经验与技术力量,让优质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群众。
党建推动成果转化,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成立大学科技园公司党支部,搭建“科研院所+企业+医疗机构”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党员科研团队带头攻关,与企业合作开发中药新药,3个院内制剂转化总额达1800万元。研发的“智慧影像云平台”“中医舌诊AI开放平台”成功落地,助力基层提升诊疗水平。
砥砺奋进结硕果,谱写守正创新“新篇章”
在“皖药赋能 岐黄润心”党建品牌引领下,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交出了一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学科建设再攀高峰。新增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5‰、前1%学科各1个,安徽省Ⅱ类、Ⅲ类高峰学科各1个,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6个,安徽省“双特色”建设项目7个,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8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5个,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师资力量持续优化。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医务名匠”1人,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入选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26人,获得省人才奖补经费资助突破1亿元。科研创新成效显著。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屡创新高,科研立项总经费超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9项。
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到助推中医药强省建设,从实验室的科研攻坚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从校园内的薪火相传到校园外的健康守护,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始终以“皖药赋能”践行使命,以“岐黄润心”坚守初心。展望未来,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朱默 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