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山皖水育灵药,十载躬耕谱华章。《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安徽卷》作为安徽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标志性成果,由安徽中医药大学彭代银教授领衔主编,历时十余年艰辛编纂,终成十六册煌煌巨著,这不仅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重要成果,更是首部系统呈现安徽省中药资源本底的彩图版大型科学专著。全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全面的内容、创新实证的体例,首次完整呈现安徽省中药资源的本底面貌,堪称区域中药资源研究的典范之作。

《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安徽卷》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于2024年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立足于2011—2022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安徽省普查工作的浩大工程,回溯十年普查之路。自2011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于大别山之巅启动试点工作,普查队员跋涉于黄山三十六峰之间,踏勘于巢湖九头十八咀之畔,深入淮北千里沃野丈量平原药圃,探秘大别幽谷深涧寻觅珍稀药源,最终完成全省104个县区的全覆盖调查。年近七旬的王德群教授仍带队深入山区,青年学者们攀悬崖、涉激流,用双脚丈量江淮大地——这种被写入全国普查手册的"大别山精神",正是这部巨著最深厚的人文底色。
安徽省普查工作参与人员达1000余人,专家团队跋山涉水、采撷标本,累计完成35万份标本采集与百万余条数据记录,终将江淮大地药香凝于纸墨之间。全书系统收录中药资源3342种,包括药用植物2804种、动物475种、矿物63种。普查期间更发现植物新种14个、新分布55个,实为安徽中药资源研究史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系统总结。
在体例上,本书突破传统图鉴编纂局限,科学采用“资源描述+凭证标本”的双轨呈现模式。不仅以10331幅高清彩图再现资源形态,更独立设置标本册,首次附载腊叶标本高清影像,实现“一物一证一溯源”,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实证体系。这种将传统本草知识与现代科研方法相融合的尝试,既承“北华佗、南新安”之医脉,又开区域资源研究范式之新声。
全书架构恢宏而系统,上篇综论省域自然生态与资源概况,中篇聚焦78种道地与特色中药资源,下篇详述全省植物、动物、矿物中药资源,标本册则以影像实证支撑科学结论。其内容不仅涵盖资源种类、分布、功效,更融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于一体,堪称一部融学术性、实用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大型专著。
纵观全书,有三重价值尤为突出。其一科学价值,以实证精神构建资源本底数据库;其二应用价值,为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双翼支撑;其三文化价值,重塑了安徽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三重价值相互交融,共同构筑了一部既具科研严谨性又富人文温度的专业巨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中药资源大典》总主编黄璐琦为《安徽卷》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安徽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安徽省中药资源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该书的出版可为安徽省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安徽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这部巨著不仅填补了安徽中药资源系统研究的空白,更为资源保护、药材开发、产业规划及中医药教育提供了权威依据。它映照出安徽从资源大省迈向中医药强省的坚定步伐,也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中药资源研究提供了“安徽样本”。
十年砺剑,不负山河。这部凝聚千人心血、踏遍万水千山而成的大典,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更是献给中医药文明与皖地风华的一曲厚重礼赞。(安徽普查办/文图 胡卿/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