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新闻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青囊入山乡,青春写担当:安中医科考队第七届“三下乡”实践纪实

来源: 日期:2025-08-14作者: 点击:

七月骄阳似火,重庆的群山间蒸腾着湿热的雾气。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七届大学生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这支由12名本科生、2名研究生和2名留学生组成的队伍,正用脚步在川渝大地上书写着一份特殊的青春答卷——他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之路,在产学研融合中探索中医药发展密码,于风雨兼程中锤炼专业本领,用16天、跨越重庆多地、行程超5000公里的实践,更致力于让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破圈出海”。

行走的思政课:在华溪村读懂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湿滑的石阶登上陡坡,质朴而坚定的话语,至今回荡在耳边,为我们脱贫攻坚注入了无穷力量!”7月16日上午,科考队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村干部谭启桂指着初心小院里的青石板说。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踏访这方土地,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深入调研,为深山的脱贫之路点亮明灯。860亩黄精铺展成层层“绿色梯田”,木瓜、中蜂、研学课堂等串起四季产业。“7年了,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介绍道。

走进田间地头,科考队对比不同海拔、不同遮阴条件下的生长差异,同步开展火麻、五叶岩爬藤等品种资源考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实验数据落到农户账本里。”队员刘仲祥俯身细察黄精长势,认真记录数据;王志君则用镜头捕捉村民巧制黄精美食的画面:“这些实践承载着深厚的中医药智慧。”

队员们与村民交流时,不少村民还分享了当地黄精种植的专业知识。这种从思想到行动,再到整体素质的转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根基,也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劳作间隙,《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欢歌在村里回荡,科考队员在王祥生带领下齐声应和,幸福滋味随旋律流淌。

队员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访全村,踩着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听王祥生说起曾经泥泞的山道,对比老照片中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先吃黄连苦,再享蜂蜜甜”,这句在华溪村口口相传的话语,正是华溪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写照。

“以前总在课本里学‘精准扶贫’,今天在华溪村的田埂上才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分量。”队员唐一嘉在日志中写道。她注意到,村里的黄精等作物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企业发展三方共赢。“作为新时代中医药青年,我们要把所学所长转化为强农助医的实际行动,在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上贡献青春力量。”

农家乐飘出饭菜香,合作社药田翻涌绿浪……村民眼中盛满对当下的珍视与未来的期盼,饱满如饱吸阳光的麦粒。“这里真是人间仙境!真舍不得离开。”来自苏丹的队员REEM沉醉于青山绿水间,用中文发出由衷赞叹。这种文化交融的场景,恰是科考队行走的“大思政课”的生动注脚。

产学研链条:从田间到市场的深度解码

“这是歌乐山镇的老厂房,那时靠的是老师傅的手眼功夫。现在,全自动生产线一天的产量,已远超过去漫长时日的积累。”在重庆上药慧远庆龙药业有限公司,汪正龙经理的话瞬间吸引了科考队员们的目光。作为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单位,该企业向科考队敞开了大门,队员们得以全景式考察从原料精密检测到制剂智能化生产的完整链条。

在智能煎配中心,2000个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机械臂精准调控着炙甘草的翻动力度,红外探头更如“火眼金睛”,能精确锁定“炒至焦黄”的临界点。原来传统“看烟辨色”的技艺,已转化为精确的数字指令。亲眼看见这一转变,学习中药炮制加工技术的队员们无不感到震撼。

在沙子镇黄连 GAP 种植基地,他们跟着药农学习更环保的“林下套种、梯地栽培” 立体种植新模式;在黄水镇黄连市场,队员们记录着黄连的当日成交价、库存周转数据,发现市场“开市律、等级谱、流通网”三套“密码”;在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深刻理解了保育濒危药用植物,不仅是物种保护,更是对生命延续的庄严承诺。“原来一棵平凡的小草蜕变为治病救人的良药,竟要经历如此众多双手的精心培育与无数双眼睛的严格审视。”中药专业本科生杨佳慧的考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她的发现与感悟。

科考队的足迹,从未止步于“观察记录”。他们怀揣着具体的研究课题,跋涉于崎岖山径,深入农家院落与田间地头。最令队员们振奋的,是能直接参与到企业和农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

“老伯,现在还用传统手工打麻绳销售吗?”“党参撒播费人工,咱们能不能引进精量播种机?”面对队员们的提问,药农们打开了话匣子:“电商听说过,但咱不会操作啊”。队员们详细记录种植规模、加工工艺、销售渠道,更敏锐聚焦于中药种植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与市场流通困境。

带着问题,团队与当地药材合作社展开深度交流,探讨如何引入现代炮制技术提升附加值,如何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如何让“深藏闺中人未识”的优质道地药材,真正转化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通过专业视角和务实建议,科考队致力于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独特的“中医药+”发展动能。

风雨科考路:在大自然的课堂淬火成钢

“快把标本保存好!”7月23日,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正在巫山县红椿土家族乡莽莽林海中行进的科考队紧急撤离。队员们踩着泥泞的山路向上攀登,雨水顺着帽檐汇成细流,打湿了背包里沉甸甸的标本夹。雨越急,队员们收拾标本的动作越轻,生怕损伤了这些珍贵的“自然馈赠”。当标本袋封存好最后一份本草时,抬头忽见山雾从谷底漫上来,把整片林子裹成了仙境,瞬间驱散了大家的疲惫。

“啊!好痛!”队员泽一惊呼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他不小心碰了路边一丛表面毛绒绒的植物,立刻疼得龇牙咧嘴。杨青山老师立刻上前查看:“这是火麻,也叫蝎子草。”他指着叶片上几乎看不见的细毛解释,“它的叶片表面布满了螯刺,碰到皮肤会释放蚁酸,导致皮肤又痛又痒,但别小看它,它的嫩叶可以做蔬菜,全株药用具有消炎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雨点顺着叶片滴落,砸在队员们的雨衣上噼啪响。指导老师突然在一丛灌木前蹲下,指尖小心翼翼拨开湿漉漉的枝条:“看,是青荚叶,它的药用部位是茎髓,中药名小通草。”他从脚边捡起一根细竹枝,一点点通入青荚叶茎中,“啪”的一下,洁白的髓心从茎内蹦出,像魔术般神奇,队员们立刻围拢过来,观察这味常用于通乳的药材。

林子里的雨是斜着下的,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织成密网。但脚边的草木却不管这些,只顾着使劲生长:浙皖绣球将淡紫色的花瓣攒作一团,宛如枝桠间浮着一抹氤氲的紫雾;旌节花的枝桠上挂着一串青果;桦叶荚蒾的枝叶舒展;缠绕的藤蔓中,苦皮藤攀缘而上。

“要是没护林员提前开路引水,这路根本走不了。”队员张岩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语气里带着感慨。雨水汇成溪流,将本就狭窄陡峭的山路冲刷得泥泞不堪。裸露的石板、石块覆盖着湿滑的青苔,每一步都需万分小心。“小心!小心!大家一定要踩实了!”队员们互相鼓励、关切的声音在雨中不断响起。即便如此,队员们还是接二连三地滑倒,泥浆沾满了衣裤,但无人抱怨,只是爬起来抹把脸,伸手拉一把后面的人。

野外考察的十多天里,这样的考验成了常态。队员们感受了山雨的滂沱与泥泞的羁绊,更遇见了绶草这样的自然瑰宝,体会了岩壁百合的坚韧,铭记了村民温暖的叮咛。每一株被辨识的草木,每一处艰难跋涉的足迹,都加深着他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与敬畏。

破圈出海:让中药讲好中国故事

“大家看,这是黄连的根茎,在中医里常用于……”镜头前,留学生队员泽一和REEM手持刚采收的黄连,用流利的中英双语讲解着药材特性。这段3分钟的科普短片,是科考队宣传组最新制作的《青山问药,异域传芳》中药科普系列节目的内容,希望以新颖的形式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医药文化。

为了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破圈出海”,科考队队员组成的创作团队,细分策划、拍摄、剪辑、翻译等工作。队员们白天开展科考工作,晚上就在驻地召开选题会,将当天采集的药材、遇到的故事转化为科普素材。他们创新采用“一材双讲”模式,每种药材既讲解中医理论中的性味归经,也介绍生活常见使用方法。

这些跨文化传播实践也让队员们收获良多。负责翻译的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杨颖淇说:“翻译‘阴阳平衡’‘活血通筋’这些概念时,才真正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找到更精准的表达方式。” 泽一则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药,也学会了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搭建桥梁。”

在重庆夏日的青山翠谷间,蝉鸣渐歇,但那些年轻的脚步声,还在山谷里回响。安中医科考队用脚步丈量土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的实践深刻印证:广袤乡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沃土,亦是青年学子淬炼成长、书写担当的广阔天地。当青春脉搏与乡土中国同频共振,当岐黄薪火照亮健康乡村之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壮阔画卷,便在这群躬身实践的年轻人手中,落下了充满希望与力量的一笔。

他们带回的,不仅是1732份药用植物标本、5份珍贵种子、30种特色药材和72种引种,更有一种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自觉。这些成果背后,是队员们磨破的登山鞋,晒黑的皮肤和磨出的茧子……“以前觉得中药就是药房里的抽屉,现在才明白它是连接大山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池小虎在日记最后写道。月光下,队员们整理好的标本夹在墙角排成整齐的队列,像一列即将启航的航船,载着青春的理想,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聂欣悦/文 科考队/图 胡卿/审核)